跳到主要內容

中風後的物理治療  

中風後的物理治療  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供稿者: 馮永安   物理治療師

相信中風很多人都聽過,但中風後如何物理治療?相信未必全部人都知道,所以今期為大家簡單介紹中風後的物理治療。

中風物理治療目標:
物理治療的目標是使中風患者各方面的身體功能獲得最好的復原(如手腳活動恢復),指導患者及家人正確的康復運動,預防及減低併發症,縱有未能完全恢復的身體機能,亦能達到“自我適應的目標(例如病患的腳無法完全康復,便要學習用柺杖走路或使用輪椅行動),使患者利用現有的身體機能達到最高的能力。而一般中風病人黃金恢復期為半年,所以及早開始物理治療是十分重要的。

中風後物理治療是怎樣的?

物理治療師使用PNF手法 誘發病人做出動作
中風早期:
-給予病人適當的擺位:藉以避免關節的攣縮或變形(常見如垂足),亦可
防止異常的肌肉張力加強,以及減少肢體末端的水腫產生等。
-給予病人每2小時翻身一次,避免壓瘡的產生。
-給予被動關節運動或主動協助式關節運動:
維持病人關節的活動度,減少肌肉關節產生攣縮或變形,因為關節一旦攣縮變形是很難恢復的。
-給予呼吸運動

給予被動關節運動避免關節攣縮或變形
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中風後期:

-給予神經誘發運動:中風後期是神經肌肉恢復的黄金時期,所以物理治
療師會給予病人神經肌肉誘發的運動,透過運動刺激腦部加快恢復,簡單來說就是透過不斷的運動刺激迫使中風病人癱瘓的肢體有動作。


-給予功能性運動:當病人恢復到肢體開始有動作,治療目標會放在一些
訓練病人平衡及腿力,為病人恢復走路作準備
中風病人在訓練上下樓梯



日常生活上必會用到的動作,例如訓練從躺到坐→坐到站→站到走路→走路到走樓梯→甚至到最後訓練病患工作上所需的動作。


資料來源:節錄澳門工人醫療所健康之友第40期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手部衛生

手部衛生           供稿者 : 林倩娜護士 相信大家都聽過“病從口入”這個詞,而手就是“病從口入”的主要媒介。而微生物在手上可存活半小時至數個小時不等,它們藉由這段時間透過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來傳染他人,因此,洗手是預防傳染病的一種最簡單及最有效的方法,能有效降低腸胃道、接觸性、呼吸道傳染病等的感染機會。 有研究指出,一般人洗手時間往往不超過八秒,亦有人只會用水沖洗雙手罷了,根本沒有達到洗手的衛生目的,手上的病菌亦不能得到清除。所以我們除了要知道洗手的重要性之外,也要知道正確洗手的方法。 洗手分類:   洗手一般分為兩種,一種為使用洗手液洗手,當雙手被可見或可觸及的污染物污染時,即使用洗手液洗手,因其可同時去除手上的病菌及污垢;另一種則為使用精酒擦手液擦手,此洗手方法只作輔助用途,因其只可去除手上的病菌,而並沒有去除污垢的能力。 洗手時的注意事項: 1.       洗手前,需除去手上的飾物。 2.       洗手需有足夠的時間,才能達到洗手目的。 3.       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。 4.       溫水洗手能促進洗手液發泡達到清潔效果。 5.       勿用盆水洗手。 6.       避免雙手乾燥龜裂,易窩藏細菌。 7.       清水洗手只除掉 20% 細菌,而洗手液洗手可以清除污垢和 90% 細菌。 使用洗手液的洗手方法: 整個居家洗手過程需時 10~20 秒,若需要更有消毒效果時則需時 1 分鐘。洗手範圍則為被污染部位以上 2.5cm ,而每個部位需洗擦 10 次,其正確步驟如下: 1.       用水將雙手淋濕,使用攝氏 38-42 度的溫水比冷水較有清潔效果...

認識異位性皮炎

認識異位性皮炎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供稿者:劉巧華醫生 異位性皮炎是一種與遺傳過敏素質有關的慢性炎症性皮膚病   ,   常伴有皮膚屏障功能障礙 ,   嚴重影響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品質。主要表現為瘙癢、多形性皮損并有滲出傾向 , 常伴發哮喘、過敏性鼻炎。 異位性皮炎最基本的特徵是慢性復發性瘙癢性皮疹,並有一定的年齡階段 特點 : 嬰兒期表現為嬰兒濕疹 ,   約 60% 患者于 1 歲以內發病  ,   初發皮損為頰面部瘙癢性紅斑  , 皮損呈多形性  。 搔癢後很快形成糜爛  , 可擴散至頭皮 、 腕及四肢屈側等 ,   常為緩解與發作交替發作 ,   多于 2 歲時皮疹消退而退。 兒童期 多由嬰兒期演變而來   ,   多發生於肘窩、膕窩和小腿伸側   , 皮損暗紅色   ,   滲出較嬰兒期輕   ,   此期瘙癢很...

對社區護理工作的反思

對社區護理工作的反思 供稿者:工聯家居護理服務隊 - 莫雪瀅                由 13 年公立醫院的護理工作進入社區服務,才知道原來社區護理需求甚大,並有很大的發展空間。面臨人口老化,社區上真的需要一班充滿愛心和有素質的護士。他們不斷提升學歷,使社區護理質素提高,從而減低醫院的壓力和負擔。儘管如此,社區護士薪酬和福利一直未被重視,這也是難以聘請有經驗社區護士的原因。近期,本澳醫務委員會提出了“醫療人員專業資格及執業註冊制度”草案,護士日後可能需要一些考核才能取得註冊及專業資格,不排除這會進一步影響社區護理人力緊張的情況。     從事家居護理工作一年多,服務對象 90% 是長者老人。當今醫院服務並不能滿足老齡化社會的需求,因此更顯社區上護士的重要。社區護士除了具備專業知識外,還需發揮評估、教育、咨詢者等角色。      由於服務對象是老人,他們常常伴隨多種慢性病,同時因機能衰退,抵抗力低,知識缺乏,不少人可出現器官以外的健康問題,如皮膚潰瘍、難以癒合的傷口等。其實社區護理是醫院照護的延續,可使病人在出院後仍可得到整全和連續的照顧,避免發生併發症,減少再住院機率。因此,社區護士必須具有全面的評估能力及專業技能,運用適當的方法,在家人、僱人、鄰舍等配合下,為被照顧者提供適當的健康指導和照顧知識。同時,社區護士也需有耐性及同理心,在有限的資源下創造合適的照顧環境,更重要的是與被照顧者及家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,目的使被照顧者信賴和舒緩他們的壓力。社區護士還需團隊合作精神,通過跨專業的合作,為被照顧者提供一個周全的護理計劃。然而,社區護士也需支持和理解,由於工作的困難和挑戰、危機處理、體力透支、薪酬福利差距、缺乏支援及培訓等等因素,都是影響社區護士流失的原因。     2008 年,香港政府曾推行一項名為「離院長者綜合支援計劃」的先導計劃,為出院長者提供 6 至 8 周出院後的家居支援服務。結果顯示,此先導計劃有效降低病人再入院率,更可作為病人及醫院溝通的橋樑,為被照顧者提供有效資訊和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。其中 96.4% 的長者不打算入住護老院舍,而有 81.4% 的長者則希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