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認識異位性皮炎

認識異位性皮炎
  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供稿者:劉巧華醫生


異位性皮炎是一種與遺傳過敏素質有關的慢性炎症性皮膚病  常伴有皮膚屏障功能障礙 嚴重影響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品質。主要表現為瘙癢、多形性皮損并有滲出傾向常伴發哮喘、過敏性鼻炎。

異位性皮炎最基本的特徵是慢性復發性瘙癢性皮疹,並有一定的年齡階段
特點
嬰兒期表現為嬰兒濕疹 60%患者于1歲以內發病  初發皮損為頰面部瘙癢性紅斑 皮損呈多形性 搔癢後很快形成糜爛 可擴散至頭皮腕及四肢屈側等 常為緩解與發作交替發作 多于2歲時皮疹消退而退。

兒童期多由嬰兒期演變而來  多發生於肘窩、膕窩和小腿伸側 皮損暗紅色  滲出較嬰兒期輕  此期瘙癢很劇烈  常伴抓痕等繼發皮損  久之形成苔蘚樣變。部分兒童期患者可出現過敏性鼻炎或哮喘。
青少年成人期多為兒童期發展而來  局限性乾燥性皮炎損害  主要發生在肘窩、膕窩、頸前等,也可發生在面部和手背   皮膚干燥 , 瘙癢嚴重  易伴發細菌、病毒及真菌感染。

基本治療

盡量尋找和避免可能誘發的刺激和致敏原  使用潤膚保濕劑及抗炎止癢治療  平時注意加強局部皮膚保濕潤膚護理  恢復和保持皮膚屏障功能,是治療異位性皮炎的關鍵措施。



改善的方法

     目前就診時多針對病人提出建議以改善病情 而原則上皆盡量避免刺激  遠離病原體
    
 1.剪短指甲。
 2.避免過度沐浴及少用肥皂。
 3.沐浴後可塗適量無刺激的潤膚劑。
 4.遠離蚊香、香水等刺激物質及氣味。
 5.穿著棉質衣服。
 6.避免衣服粗糙及過緊而造成摩擦加重病情。
 7.高溫時保持涼爽避免流汗與太陽直接照射擊。
 8.避免接觸動物及其排泄物。
 9.部分患者避免食用牛奶、蛋、魚、小麥、
        花生等,少數患者對其中食物過敏。






資料來源:節錄澳門工人醫療所健康之友 第40  期會訊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中風後的物理治療  

中風後的物理治療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供稿者: 馮永安   物理治療師 相信中風很多人都聽過 , 但中風後如何物理治療 ? 相信未必全部人都知道 , 所以今期為大家簡單介紹中風後的物理治療。 中風物理治療目標: 物理治療的目標是使中風患者各方面的身體功能獲得最好的復原 ( 如手腳活動恢復 ) ,指導患者及家人正確的康復運動,預防及減低併發症,縱有未能完全恢復的身體機能,亦能達到“自我適應 ” 的目標 ( 例如病患的腳無法完全康復,便要學習用柺杖走路或使用輪椅行動 ) ,使患者利用現有的身體機能達到最高的能力。而一般中風病人黃金恢復期為半年,所以及早開始物理治療是十分重要的。 中風後物理治療是怎樣的 ? 物理治療師使用 PNF 手法   誘發病人做出動作 。 中風早期: -給予病人適當的擺位:藉以避免關節的攣縮或變形 ( 常見如垂足 ) ,亦可 防止異常的肌肉張力加強,以及減少肢...

埋伏在我們身邊的殺手

埋伏在 我們身邊的殺手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供稿者 :邱雯雯 醫生 室內空氣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除了室外車輛﹑工廠排放的廢氣,影響著我們健康的還有室內隱藏的無形殺手。家庭與辦公室都可能出現的有害物質包括︰裝修材料的甲醛﹑修正液裡的三氯乙烷﹑影印機的碳粉﹑石材裡的氡﹑人體排出的二氧化碳﹑二手煙﹑芳香劑﹑容易產生於冷氣或通風系統的生物污染物等,這些經過中央空調系統的輔助,可能不斷在大樓循環。長期接觸這些有害﹑甚至有毒物質容易出現胸悶﹑噁心﹑頭痛﹑黏膜刺激﹑容易疲勞等症狀,對患有哮喘﹑過敏等特殊人群造成嚴重影響。 三個對策 ︰ 1. 控制污染源 ;   2. 改善通風 ;   3. 使用空氣清淨機。         輻射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除了核電廠﹑變電站﹑雷達站﹑電磁波發射塔等輻射對人體可能造成傷害, 人們經常不自覺地暴露或頻繁...

對社區護理工作的反思

對社區護理工作的反思 供稿者:工聯家居護理服務隊 - 莫雪瀅                由 13 年公立醫院的護理工作進入社區服務,才知道原來社區護理需求甚大,並有很大的發展空間。面臨人口老化,社區上真的需要一班充滿愛心和有素質的護士。他們不斷提升學歷,使社區護理質素提高,從而減低醫院的壓力和負擔。儘管如此,社區護士薪酬和福利一直未被重視,這也是難以聘請有經驗社區護士的原因。近期,本澳醫務委員會提出了“醫療人員專業資格及執業註冊制度”草案,護士日後可能需要一些考核才能取得註冊及專業資格,不排除這會進一步影響社區護理人力緊張的情況。     從事家居護理工作一年多,服務對象 90% 是長者老人。當今醫院服務並不能滿足老齡化社會的需求,因此更顯社區上護士的重要。社區護士除了具備專業知識外,還需發揮評估、教育、咨詢者等角色。      由於服務對象是老人,他們常常伴隨多種慢性病,同時因機能衰退,抵抗力低,知識缺乏,不少人可出現器官以外的健康問題,如皮膚潰瘍、難以癒合的傷口等。其實社區護理是醫院照護的延續,可使病人在出院後仍可得到整全和連續的照顧,避免發生併發症,減少再住院機率。因此,社區護士必須具有全面的評估能力及專業技能,運用適當的方法,在家人、僱人、鄰舍等配合下,為被照顧者提供適當的健康指導和照顧知識。同時,社區護士也需有耐性及同理心,在有限的資源下創造合適的照顧環境,更重要的是與被照顧者及家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,目的使被照顧者信賴和舒緩他們的壓力。社區護士還需團隊合作精神,通過跨專業的合作,為被照顧者提供一個周全的護理計劃。然而,社區護士也需支持和理解,由於工作的困難和挑戰、危機處理、體力透支、薪酬福利差距、缺乏支援及培訓等等因素,都是影響社區護士流失的原因。     2008 年,香港政府曾推行一項名為「離院長者綜合支援計劃」的先導計劃,為出院長者提供 6 至 8 周出院後的家居支援服務。結果顯示,此先導計劃有效降低病人再入院率,更可作為病人及醫院溝通的橋樑,為被照顧者提供有效資訊和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。其中 96.4% 的長者不打算入住護老院舍,而有 81.4% 的長者則希...